來源: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
2023年3月30—31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指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主辦的“2023城市規劃新技術專題會”在昆明順利召開。會議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灜研究員、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詹慶明教授、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黃曉春總工程師主持,共有19位專家與會交流探討了規劃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與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246家行業單位的8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段文華
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以信息化賦能自然資源工作職能,以數據資源為核心,不斷推動信息化新技術與自然資源治理的深度融合。在完成“一張網”搭建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張圖”和“一個平臺”兩個支撐,構架了自然資源領域的“多個應用系統”。結合昆明特色與全局工作實際,努力構建1+1+N的數字化框架,實現“精準分析、整體優化、高效利用、科學治理”的管理模式,最終實現數字化工作全覆蓋。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鄧堪強
實現國土空間數據從獲取、處理、保管到使用、共享等全流程可管、可控、可信、可追溯,不斷挖掘空間數據潛力,推動數據資源轉變為數據資產,充分發揮國土空間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對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近幾年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數據治理和信創改造,基本搭建了廣州數字國土空間,在夯實數字國土空間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國土空間數治水平、保障數字國土空間數治能力、開展數字國土空間數治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秘書長 曲長虹
這次會議有助于我們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產生一些新啟發,從而通過思路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深入研究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工作,切實找到關鍵點、突破口,進一步激發數據要素價值,培育相關的數字產業生態,促進規劃資源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能力和科學化決策水平,激活發展新動能。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段進
構建數字國土空間,“邁向智慧空間規劃恰逢其時”。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是智慧國土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激活國土空間數據有利于優化規劃決策、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加強國土空間治理、推動數字化轉型。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吳志強
《智能規劃的2023年進展》
吳志強分享了依托城市大數據庫,以城市規律的智能挖掘為基礎,構建了城市智能推演P系列和城市智能生成G系列的技術,并進一步實現了跨技術的平臺集成,針對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核心問題,開展了針對地塊級產業創新要素配置、城市綻放空間、城市碳中和評估、城市三維功能配置等領域的前沿應用,在創桌(TRANSO)中實現了城市生命規律與智能推演模型的技術搭接,提升了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專家組組長、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總體技術組組長 陳軍
《賦能國土空間規劃 時空信息大有作為》
陳軍通過典型案例,剖析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實施面臨的難題與挑戰,指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和監測評估迫切需要高質量的時空信息和高層次的時空分析,以破解資源約束下的空間格局優化與科學保護、合理開發難題。他提出應切實加強時空信息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的研究與應用,深化時空信息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的機理機制研究,研發先進高效的技術工具以建立更完備的數據資源。
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信息協會特約副會長、國家大數據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李曉波
《國土空間規劃數字化監測的思考》
李曉波分析了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的需求,借鑒歐盟國土空間規劃監測網的做法,探討推進我國國土空間規劃數字化監測的主要思路和建設任務,從國土空間的狀況、安全、效率和品質等方面提出監測內容和主要指標。
眾智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策劃研究中心總監 齊寧林
《規劃引領 時空賦能 業務協同——智能審查生態體系構建》
齊寧林分享了在規劃行業的探索前行與實踐積累:以數字化為手段,從規劃統籌到業務開展,通過各級各類規劃上下統籌、規劃-實施有序銜接,加快構建以規劃引領、時空賦能、業務協同的智能審查生態體系,實現指標傳導、空間賦能、業務輔助,促進城市規劃-建設智能化管控,提高城市規劃-建設信息化水平,推動城市空間數字化生長。
昆明市規劃編制與信息中心數據應用部部長 車勇
《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信息化建設與探索》
車勇圍繞“業務全融合、應用全覆蓋、服務全方位、風險全監督、信息全公開和網絡與信息安全”的目標,分享了昆明自然資源“一張網”、“一張圖”、“一個平臺”的建設與探索過程。在升級規劃智慧審批服務平臺、實景三維基礎數據和平臺等方面提出思考和探索,為信息化建設提供借鑒思路。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數字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 詹啟明
《武漢大都市區多要素關聯性分析方法與應用研究》
詹啟明分享了通過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監測評價框架體系,解決了基于多源數據的多尺度、多要素耦合評價難題,為深入研究大都市區外部與內部協同發展提供了研究范式。他提出大都市在全國城市層面和內部區縣尺度的多要素綜合評價體系,為科學測度大都市區發展優劣勢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通過拓展人口和經濟腹地定量化分析方法,發展了近域跨城通勤識別方法,為分析大都市區對外吸引輻射能力,以及內部協作互補、一體化發展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龍瀛
《主動城市感知技術及其在空間問題診斷中的應用》
龍瀛分享了針對現有城市空間數據覆蓋度不高、更新緩慢、采集成本高昂等問題,構建了面向人本尺度城市空間的大規模、低成本的"主動城市傳感"范式,在揭示人本尺度的建成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外在表征和內在演化機理的基礎上,研發完成了輕量級多合一的城市感知采集平臺,全面收集人本尺度的建成、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數據。實現高效、多尺度、全覆蓋的實時城市數據采集,提高城市數據的采集效率與更新頻率,大幅降低數據采集費用,實現單日數百GB級的城市數據高效處理和城市空間問題診斷。
廣州數據交易所副董事長、總經理 魏東
《數據交易探索與分享》
魏東分享了廣州數據交易所在數據交易方面做出的探索。通過積極探索數據交易的應用方式,包括完善相關法規和規范,制定合理的數據交易模式,確保安全、合法、合規,持續優化數據交易生態系統,為城市規劃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決策依據。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自動化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高毓琳
《廣州數字國土空間的構建與探索》
高毓琳通過廣州建設數字國土空間的實踐探索,介紹數字國土空間的概念,提出面向“三全五化”的數字國土空間建設理念和總體框架,重點介紹廣州從基礎設施選型、規劃和自然資源業務融合、建章立制再到開展數字國土空間數治應用及具體構建數字國土空間的方法路徑。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注冊規劃師 王芙蓉
《四說標準體系那些事兒——數字國土空間規劃標準體系的思考》
王芙蓉介紹了標準體系的基本知識,包括標準體系產生的背景,以及在我國的發展概況及其重要性,并介紹標準體系編寫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同時進一步聚焦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交流了自然資源標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數字國土空間規劃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的思路建議。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委員、沈陽市自然資源局土地儲備中心地理信息部部長、高級工程師 范凱
《沈陽市自然資源空間數據治理與數字賦能探索》
范凱立足自然資源管理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自然資源數據治理思路。從沈陽自然資源數據治理與數字化建設經驗出發,分享沈陽自然資源數據治理體系建設與應用實踐,實現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雙輪驅動,賦能自然資源管理與高質量發展。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大學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時空大數據融合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戴義
《構建時空信息基準體系,助力城市高質量運行管理》
戴義從貴陽市地名地址管理現狀出發,闡述了如何構建貴陽市政府各部門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地名地址標準服務體系,為政府各級部門、為社會公眾、為企業商業服務提供現勢性強、準確度高、權威的標準地名地址服務,解決數據采集、編碼命名、數據共享等方面缺乏一致性的問題。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市場部總經理 黃煜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探索與實踐》
黃煜從優化組織構架、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完善數據流通交易規則、創新實踐探索、組織共建產業生態、提升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分享了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的探索發展之路。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搶抓數據價值化新機遇,探索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改革新路徑,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產業之路、創新之路,持續推動數據交易高質量發展。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教授 甄峰
《智慧國土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與路徑研究》
甄峰分享了基于“物理—社會—信息”三元空間耦合的“智慧國土”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針對自然資源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分別提出了“智慧國土”“對內”和“對外”賦能的模式與路徑;以CSPON、“車路云”協同兩個應用場景為例,闡釋了“智慧國土”賦能業務實踐的具體思路,以期為城市開展智慧國土應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他提出未來需要通過開展智慧國土試點示范建設,創新“智慧國土”應用的制度設計,完善“智慧國土”的保障機制,推動“智慧國土”的實踐落地。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建成環境技術中心副主任 鈕心毅
《都市圈跨城功能聯系和流動空間體系——數據賦能的規劃理論與方法》
鈕心毅以流空間理論為基礎,闡述跨城功能聯系形成的都市圈空間組織特征、影響因素、作用機制。通過綜合使用多源時空大數據,他揭示了跨城功能聯系形成“圈層+飛地”都市圈空間形態,并解釋了其形成機制。他提出都市圈空間規劃需要以支持跨城功能聯系的流動空間體系為主導,將支持跨城功能聯系的流動空間體系作為都市圈空間規劃策略制定要點。多源時空大數據將在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流動空間體系”的規劃制定、實施監測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系主任、副教授 王偉
《場景驅動的規劃信息化:創新集成平臺構建與數字生態營造》
隨著《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的印發,我國數字化轉型加速進入新階段,而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涌現,如何加快實現“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規劃,亟需我們高度重視并做出創新探索?!皥鼍俺鞘小弊鳛榻陙砼d起的城市研究新視角,“場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虛實共生城市非常有效的基本單元。為此,王偉提出場景驅動的規劃信息化,對創新集成平臺構建與數字生態營造展開概念式與框架式的重點闡釋。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熊偉
《數據驅動的規劃實施監督方法》
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通過新技術研究與應用,打通信息化與規劃應用,實現對國土空間的動態觀測和規劃的全周期實施監督,是當前規劃工作的重要課題。熊偉圍繞“規劃實施監測的技術框架、信息化基礎的回顧,數據治理提升空間監測能力,城市計算提升空間響應能力”等幾個方面展開,探討了數據驅動的規劃實施監測方法與實踐。
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委員、智慧足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趙華
《“人口+”大數據服務空間治理與數字經濟》
趙華基于智慧足跡提供的“人口+”多源大數據,分享了大數據在多領域的應用:在社會治理方面,就業上提供就業監測、服務與創業貸;在統計上,提供人口統計、城市群都市圈分析、城市體檢;在公共服務上提供交通規劃、老年人口分析、就業服務;在經濟治理方面,提供宏觀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微觀市場主體及消費的完整監測、洞察與服務。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數據管理中心數據總監、高級工程師 李春陽
《規劃資源數據治理之深圳實踐》
李春陽介紹了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健全數據管理機制、加強數據集成融合、有序推進數據治理、推動城市大數據匯聚交換等方面的具體工作進展,以及在信息和業務融合產生新思想、管理和技術結合做好實施保障等方面的體會。
3月30日下午專題報告結束后,會議舉行了數據交易探討圓桌論壇。論壇由主任委員鐘家暉主持,中國工程院陳軍院士、貴州大學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時空大數據融合應用研究中心戴義主任、廣州數據交易所魏東總經理、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市場部總經理黃煜、廈門市規劃數字技術研究中心張曉宏主任、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胡建國等80多位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數據價值挖掘、數據有序高效流通、數據要素應用場景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探討。
會議最后,學會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何正國圍繞“城市規劃和設計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國土空間建設數字、城市高質量綠色發展轉型、數據交易”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指出,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會議,1987年7月,在昆明召開了“全國遙感、計算機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交流會,開啟了我國規劃信息化的先河。36年后的今天,再次在這里召開2023城市規劃新技術專題會,具有重要意義。